
消息稱,重稀土儲備的建立將由大型國有企業牽頭,在國家層面上執行。
中國計劃建立重稀土戰略儲備,與建立輕稀土儲備的模式大體一致。
“儲備模式與輕稀土大體一致” 礦資源目前基本在地方手中
南方離子型稀土屬于中重稀土,比北方輕稀土更為稀有,有重稀土品種價格已達到每噸1千萬元以上。
中國計劃建立重稀土戰略儲備,與建立輕稀土儲備的模式大體一致。知情人士消息稱,重稀土儲備的建立將由大型國有企業牽頭,在國家層面上執行。
“計劃尚未獲得政府最終批準。”上述消息人士表示,該計劃有望在今年最終確定下來。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重稀土戰略儲備“依賴”的稀土礦資源,目前在央企和地方政府間的博弈正在升級。
“現在央企出手,主要還是收編稀土分離廠,要真正拿到稀土礦很難。”贛州一家大型稀土冶煉分離企業負責人昨天在電話中告訴早報記者,盡管政府在整合稀土資源,但央企最終要拿到地方政府“握有”的稀土礦“不大可能”。
據新華海外財經分析,一旦上述戰略儲備計劃啟動,可能將導致中國稀土出口下降、價格上漲。
重稀土更“搶手”
可查資料顯示,稀土元素中鋱、鏑、鈥、鉺、銩、鐿、镥、釔稱為重稀土,廣泛應用于鋼鐵、玻璃、陶瓷、電子、石油等各種行業,被稱為“工業味精”,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南方離子型稀土屬于中重稀土,比北方輕稀土更為稀有。
5月19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稱,將建立稀土戰略儲備體系,統籌規劃南方離子型稀土和北方輕稀土資源的開采,劃定一批國家規劃礦區作為戰略資源儲備地。
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原副院長、教授王國珍告訴早報記者,國外輕稀土資源也不少,但重稀土比較稀缺,特別是重稀土中鋱、鏑微量元素非常少或幾乎沒有。
新華海外財經報道稱,中國已啟動重稀土戰略儲備計劃的研究和準備工作。實際上,相對于重稀土,中國早在2009年就已啟動輕稀土戰略收儲。根據內蒙古包鋼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一則公告,儲備資金將主要由企業自行承擔,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包鋼(集團)公司將共同給予貼息支持,其中,自治區貼息1000萬元,包頭市貼息1000萬元,其余由包鋼(集團)公司貼息。按產量計,包鋼稀土是中國最大的稀土生產商。
對此,王國珍稱,包鋼稀土收儲的輕稀土,主要是包頭市煉鐵后的尾礦,而南方不需要從尾礦中提取稀土元素,因此南方并不需要收儲,只是要嚴格控制南方稀缺的離子型稀土礦開采。
但長期研究稀土業的金元證券分析師孫凡“不以為然”,他說,南方中重稀土更為稀貴,較輕稀土更應該收儲。根據贛州稀土礦業公司6月報價數據,純度≥99.99%的稀土單一氧化物——氧化銪已達到了1900萬元/噸,這已經是白銀價格的兩倍多。
央企與地方博弈升級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稀土的調控政策的陸續出臺,南方稀土行業將迎來“整合潮”,央企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已逐漸升級。
就在6月7日,中國鋁業公司宣布整合5家位于江蘇的稀土企業,成立中鋁稀土(江蘇)有限公司,并稱已經獲得了稀土礦資源。
今年3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與廣東省河源市政府在北京簽署《合作開展河源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戰略合作協議》。五礦集團總裁助理王炯輝對早報記者說,五礦與河源進行稀土合作,是全產業鏈的,包括上游資源與下游新材料。
“央企都想拿礦,從國家政策看,還是有可能拿到的,但是難度很大。”孫凡分析稱,稀土礦涉及利益方太多,地方政府也很難將“既得利益”給予央企。
比如江西,5月31日,由江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控股,江銅集團、江鎢控股集團、省煤炭集團、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中國瑞林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江西省省屬國有企業資產經營(控股)有限公司等江西省內大型國有企業參股組成的江西國際礦業有限公司在南昌掛牌成立,該公司將聯合實施境外礦產資源勘探開發。
盡管央企均有向上游滲透的想法,但上述贛州一家稀土冶煉分離企業負責人告訴早報記者,央企這么多年在南方“來來去去”,這里收購一個,那里收購幾個,都是分離廠,估計是為了“聲東擊西”。
上述《意見》中提出,基本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稀土行業格局,南方離子型稀土行業排名前三位的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達到80%以上。
針對“產業集中度達到80%以上”,孫凡稱,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并沒有指明前三名,以及究竟是按照稀土冶煉分離能力,還是稀土資源量排名。
15日,原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巡視員、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籌備組負責人王彩鳳告訴早報記者,產業集中度80%以上,是指稀土冶煉分離能力和稀土資源兩方面的綜合實力。
消息稱,重稀土儲備的建立將由大型國有企業牽頭,在國家層面上執行。
中國計劃建立重稀土戰略儲備,與建立輕稀土儲備的模式大體一致。
“儲備模式與輕稀土大體一致” 礦資源目前基本在地方手中